吴石将军的三子吴韶成,小时候干过一件搞笑、让吴石大发脾气的事
吴石将军的三子吴韶成小时候在日本留学期间干过一件调皮事,就是拿毛笔蘸墨水在老师脸上画画,结果把老师气哭了,这事让吴石知道后大发脾气,还和夫人王碧奎吵了一架。这件事出自吴韶成晚年回忆,2003年他告诉福州党史学者郑立,当时郑立在写《冷月无声:吴石传》这本书,吴韶
吴石将军的三子吴韶成小时候在日本留学期间干过一件调皮事,就是拿毛笔蘸墨水在老师脸上画画,结果把老师气哭了,这事让吴石知道后大发脾气,还和夫人王碧奎吵了一架。这件事出自吴韶成晚年回忆,2003年他告诉福州党史学者郑立,当时郑立在写《冷月无声:吴石传》这本书,吴韶
历史上,吴石前往台湾之后,就再也没能回到故乡。为了了解吴石家族的情况,一些媒体专门派记者到了吴石的故居,记者们惊讶地发现,吴石的后人至今还住在这里。
鲜为人知的是,信封里装的不是海外亲友的馈赠,也不是生意往来的文件,而是他父亲——1950年牺牲于台湾的中共地下党员吴石将军的绝笔信复印件。
一纸迟到了二十三年的名分,像一块巨石压在吴韶成的心头。1973年的中国,百废待兴,历史的尘埃正在被一点点拂去。他第三次走进相关部门的大门,将一叠泛黄的材料摊在桌上,最上面是父亲吴石1949年赴台前的照片。“我父亲为国家牺牲二十三年,连个名分都没有?”他的声音带
吴石的妻子进了牢房,孩子饿得皮包骨头,小儿子吴健成才七岁,命运像个漏勺,什么都留不住,有人悄悄把他带走,改名换姓,送进教会学校,学费、生活费、药钱,从天上掉下来一样,没人知道是谁出的钱,这事奇怪吗,放今天,谁信。
两度赴日学军事1934年夏,父亲从日本陆军大学学成归国,举家乘苏联邮轮回到上海。航程近五昼夜,中间有两天风浪特大,母亲和大哥、小妹晕船,躺在床上不想动,唯独父亲带着我这个小男孩上了甲板,远眺太平洋风光。父亲亲切地对我说:“你看!天有多大,海有多宽!风浪不停地拍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战败投降,中国14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,举国上下无不欢声雷动。当人们正期待民族振兴、国家富强之时,内战阴影却逐渐笼罩中华大地。我们全家陆续回到久别的南京,租住于湖北路翠琅村1号,与父亲的挚友胡雄 ( 时任江宁要塞司令 ) 为邻。国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战败投降,中国14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,举国上下无不欢声雷动。当人们正期待民族振兴、国家富强之时,内战阴影却逐渐笼罩中华大地。我们全家陆续回到久别的南京,租住于湖北路翠琅村1号,与父亲的挚友胡雄 ( 时任江宁要塞司令 ) 为邻。国
那杯子被九旬的吴韶成老人,日复一日,固执地往小圆桌内侧推了两厘米。他说,那是父亲吴石生前的习惯,怕宽大的军装袖子扫翻了茶水。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,让一段尘封70多年的历史,有了滚烫的体温。
深夜的出租车拐入螺洲老街,司机一句“这儿除了老宅什么都没有”便踩下油门,把我丢在黯淡路灯下。可那幢暗绿榕影里的三进民居,却像一盏缩小的探照灯,把七十年前的暗夜切开一条缝。它告诉来访者一个简短而直接的事实:一句“不会太久”,足以耗尽两代人整整一生的时间成本。
1965年北京春日午后,77岁的何遂攥着个年轻人的手,老泪直往下淌——这双手的主人,是他挚友吴石的儿子吴韶成,而他憋了15年的话,终于能说出口了。
到了那儿,天气有点阴,好像要下雨的样子,整个村子都蒙着一层雾,挺有味道的。有个老宅,看着就挺有年头了,那就是吴石将军的家。有个老人家,是吴石将军的侄孙,叫吴行,他就在那儿,给我们讲老宅的故事,讲吴石将军以前的事,那个劲头,感觉他对他叔公是真敬佩。还有,吴石将军
福州螺洲镇的青石板路被秋雨洗得发亮,2025年的深秋为这座临江古宅更添几分沧桑。门楣上"吴石故居"的匾额虽已斑驳,院内的百年榕树却依然枝繁叶茂,仿佛在无声地守护着一段尘封往事。
1965年的北京,一个春日午后,已经77岁高龄的何遂老人,紧紧握着一个年轻人的手,老泪纵横,泣不成声,他反复哽咽着一句话,像是对年轻人说,又像是对自己说,“韶成啊,你不知道,当年在台湾,你父亲吴石一再催促我快离开啊,他把活路让给了我,自己却……”,话未说完,已